這個月的部門讀書會分享了"波特看日本競爭力"
這本書是由管理學大師Michael Porter針對日本從80年代的興盛到90年代之後卻衰退下來,針對大家一致效法的日本成功現象,所作的探討跟分析;究竟日本是那裡出了差錯,原來成功的模式竟無法複製.也著眼於在這個全球競爭當中,什麼才是長久有效的公司策略和國家經濟政策.

這本書雖然是我提議的, 但是內容實在好硬啊..真正在讀的時候覺得真是有點悔不當初,正所謂自作x不可活,讓我的師兄姐們也跟著硬著頭皮看,真是對不起大家 ^^
不過呢,星期五大家分享的時候,倒是激起不少火花, 大家討論得滿開心的, 算是有收穫, 最後大家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 - 應該聯署寄一本給我們的總統,請他也讀一讀,相信會有幫助

這裡把一些重點記錄下來 - 謝謝Anna姊姊的檔案,讓我不用再重新打字 :)

波特看日本競爭力 (Can Japan Compete?)
貫穿全書的論點是『日本政府必須要減少干預』,『企業必須要做全面的改革』,日本才能產生競爭力。
也就是說日本必須超越僅用以往『品質競爭的方針』,進一步邁向『用策略和革新創意從事競爭』。

(1)日本有二個:
一個是極具競爭力的輸出產業,它們帶動了日本的出口,累積了巨額的外匯,贏得世人的讚美,這就是傅高義筆下的「日本第一」。
一個是支離破碎、既少效率、又不合時宜的國內產業。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,以及社會的安定力量,可惜在繁瑣的行政措施下難以整合。
二個日本同時並存的結果,就是物價昂貴,日本員工的「高薪」全被昂貴的生活費用抵銷。

(2)
實證的產業研究指出:在揚威國際的日本產品方面,政府扮演的角色小得出奇。日本式管理的重要缺陷是缺少策略,因此造成同行相互模仿,未能發展出獨特的定位,為產品賦予與對手不一樣的價值。

(3)
日本企業特別重視市場佔有率,其結果是長期犧牲了公司利潤;更由於外銷產品常是「血本」輸出,只是為了追求貿易順差,打敗美國產品,又犧牲了全國人民的福祉。這種失衡的現象,我們或可稱之謂「外匯情結」。

(4)
大前研一痛責:日本的問題在日本人,日本人的問題在日本人的心病,日本人的心病在於無法解開貧國心結。因此,他要日本人民認清自己,不要沈湎於「貧國心態」與「日本第一」的兩個極端幻覺之中。

我的心得:
其實,若是以現在台灣的情況來說, 跟這本書中所提到的當時的日本(這本書是在2001年3月出版的,在之前作者花了8年的時間作研究)比起來,台灣算是有好那麼一點點, 至少在政府干預經濟的方面,雖然也有,但不像日本那麼緊.
也不致於為了保護國內產業,像日本一樣搞得一些人力啊,成本過高,最後這些代價得由全體國民承受高物價來吸收,造成在外擁有強大外匯的日本,跟強國一樣,而國內卻是疲軟的經濟體.
雖然好像沒那麼糟,我倒覺得台灣有些地方很相似.比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,人民的貧國心結,都是一個存在的現實現象.
政府在保護產業上一直有措施, 尤其是台商到大陸投資,設廠的議題,這些都是跟政治相關聯的
如果像Michael Porter所說, 經濟應該自由競爭, 廠商才會有好的策略產生,那是不是就表示我們不應該在台商到大陸設廠作相關的限制?
其實,就自身的體會...以電子產業來說好了, 大家都怕RD去了大陸,技術很快被學走, 那我們的優勢差距就會被拉近,所以政府要限制技術的出口. 其實,不只是台灣的公司,連美國的公司也一樣,他們也知道China的copy能力一流, 很多公司也不願意把技術移到那裡去
那我覺得奇怪的就是, 難道台灣的公司不會想到這點嗎? 還要政府來明文限制?
這是不是又牽涉到大前研一痛責日本的"貧國心結"?
雖然我們己經是個富裕之島, 但是媒體往往報導得讓大家覺得好像生活很困難, 台灣快沒希望似的, 所以大家覺得自己還像是殖民時代的那個小媳婦
一定要出去,才會成本降低,才有競爭力
當然,不是每個企業主都這樣啦, 但至少很多人的心中有這個念頭,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,覺得自己快無法生存,期望在對岸另尋出路,當然,成功的有人在,失敗的呢? 應該更多吧...
Well,心態真的很重要
台灣的問題在於貧富不均
我們不弱,只是那個落差太大,就變成了社會問題
整個價值的核心都不對,笑貧不笑娼, 所以大家只見有利可圖, 就往前衝
這很容易變成像Porter的書中說的, 大家都朝同一個目標走,沒有差異化,等大家的目標都做得到的時,就分不出那裡有優勢了
也好在,沒有那麼悲觀
有些公司也是有sense的,知道要把RD能力留在台灣
當我在服務這些公司的時候,看到他們公司的文化,踏實的步伐,與世界接軌的方向,還是讓我很敬佩的
總之, 整個大方向真的很重要
求上帝眷顧這塊土地,讓任何階層的人都更有智慧,往正面的方向走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enditr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